野猪
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野猪的概览。野猪又名帕合郭,归类于藏药,为偶蹄目猪科动物野猪的肉、头骨、獠牙、舌、骨髓、血、胆、粪、油脂,可胆:清热解毒,祛腐生肌。
血:健胃解痉,解毒。
肉:镇静,祛邪。
舌:祛腐生肌。
獠牙炭:祛弹镞。
头骨炭:胜湿利水。
骨髓:生发。
粪炭:清热解毒,消食导滞。
油脂:杀虫,愈疮。
此外,还有更多关于野猪的基本信息,如基原信息、药物运用、现代研究......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。
- 音译名: 帕合郭
- 分类: 藏药
基本信息
基原信息
- 来源生物拉丁名: Sus scrofa Linnaeus.
- 药物分类: 动物药
- 来源生物形态: 体形似家猪。体长一般在1.5~2m左右,体重达150~250kg。头部较宽较长,吻部显著突出,呈圆锥形,末端具裸露的软骨垫。耳大小适中,直立。四肢较短,尾细小。躯体披有刚硬的针毛,背脊鬃毛显著,且毛的尖端大多分叉。整个体色为棕黑色或深暗黑色,毛尖略带黄色,腹部毛色较背部为淡,面颊和胸部掺有灰白和污白色毛。四肢黑色。尾基色与背部相似,尾尖纯黑色。野猪的毛色随不同地区而有较大的变异。一般在10月间交配翌年4~5月产崽,每胎5~6只,这时母猪简单筑巢。新生小猪具斑纹,换毛时脱掉。猪仔生长一周时间左右即随母猪出外活动。
-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: 多在灌木丛或较低湿的草地和混交林、阔叶林地栖息。夏季怕热,常在有水且比较隐蔽的地方活动,没有固定的住处,只在生殖时母猪才固定下来,除个别雄野猪单独活动外,一般都是成群活动。清晨、黄昏和晚上活动频繁。野猪为杂食性动物,各种植物的根茎、枝叶果均食,另外也食动物的尸体和小昆虫,并盗食农田作物而造成危害。分布于青藏高原南部和中国其他省(区)。
- 栽培与养殖: /
- 代用药: /
- 采收加工: 猎取野猪后取肉、舌及胆囊,晾干,去净皮膜,研细。头骨、獠牙,烧成炭,研细。骨髓,合杏仁,捣碎。血,煮成块,晒干,研细。粪,四季均可采收,将其除去杂质,晒干,放入陶瓷缸中,用黄泥(加少量食盐)密闭,用大火煅烧至陶瓷缸外呈灰白色,放冷,取出呈乌黑发亮的炭即可。
- 炮制方法: /
- 性状鉴别: /
- 显微鉴别: /
- 理化鉴别: /
药物运用
- 性味归经: 胆:苦,寒。 血:甘、苦,温。 肉:甘,凉。 粪炭:凉。
- 用法用量: 外用或内服,常配方用。
- 考证: 野猪粪始载于《四部医典》,为健胃的要药。《藏医药选编》记有:“野猪粪炭(一名黑冰片),消食导滞,驱温除疠,清热消痞。主治食滞不化、瘟病、疠病、胆痞瘤”。
- 制剂: /
- 选方: 方一:野猪獠牙炭与假耧斗菜相配,内服并注入伤口可退弹镞。 方二(十味黑冰片散):黑冰片(野猪粪炭)205g,光明盐40g,石榴子150g,止泻木子140g,肉桂70g,波棱瓜子50g,诃子200g,熊胆3g,豆蔻40g,荜茇50g。共研成细粉。本品为黑黄色粉末;气微香,味苦、微咸。功能温胃止痛,利胆消食。用于黄疸及胆结石引起的胃病,消化不良,食欲不振,恶心,头痛。一次2~3g,一日2次。
- 注意事项: /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