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棉花
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野棉花的概览。野棉花又名米化棍,归类于苗药,为毛茛科植物打破碗花花的根或全草,可清热利湿,解毒杀虫,消肿散瘀。
此外,还有更多关于野棉花的基本信息,如基本信息、基原信息、药物运用......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。
- 音译名: 米化棍
- 分类: 苗药
基本信息
- 中药名: 野棉花
- 类别: 苗药
- 民族药名: 米化棍
- 民族药名出处: 贵州松桃地区
- 药材来源: 为毛茛科植物打破碗花花的根或全草。
- 出处: 《中华本草》苗药卷
- 功效: 清热利湿,解毒杀虫,消肿散瘀。
- 主治: 主治痢疾,泄泻,疟疾,蛔虫病,疮疖痈肿,瘰疬,跌仆损伤。现亦用于治急性黄疸型肝炎。 (1)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“治牙痛。” (2)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“治水泻,腰痛,腹痛,脚转筋。” (3)《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》:“杀虫,消肿,散瘀,止泻。治疟疾,跌仆损伤,痢疾。” (4)《苗族医药学》:“杀虫消肿。”
基原信息
- 来源生物拉丁名: Anemone hupehnsis Lem.
- 药物分类: 植物药
- 来源生物形态: 打破碗花花Anemone hmpehnsis Lem 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20~120cm。根斜生或垂直生长。基生叶3~5,长12~40cm,具长柄,为三出复叶或少数为单叶;小叶卵形,长4~11cm,宽3~10cm,不分裂或不明显的3浅裂,边缘具齿,下面疏生短毛。花葶高20~80cm,疏生短柔毛;聚伞花序简单或二至三回分枝;总苞苞片3,具柄,叶状;萼片5,红紫色,长2-3cm,外面密生柔毛;无花瓣,雄蕊多数;心皮多数。聚合果球形;瘦果长约3.5mm,密生白色绵毛。花期7~10月。
-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: 生于丘陵和低山草坡或沟边。西南各地均有分布。
- 栽培与养殖: 喜凉爽温暖气候,耐寒,喜潮湿。以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最好,其次是石灰质壤土和粘壤土,而贫瘠和过于干旱的地区,则不宜于栽种。
- 代用药: /
- 采收加工: 夏秋采收,鲜用或晒干备用。
- 炮制方法: /
- 性状鉴别: 性状鉴别 全草长可达1m。根呈长圆柱形,表面灰棕色;质坚硬,不易折断。基生叶为三出复叶或单叶,长10~40cm,茎纤细,茎生叶多为单叶,少有三出复叶,聚伞花序顶生,二至三回分枝或成单花。
- 显微鉴别: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:上表皮细胞壁较平直,气孔少见,下表皮细胞壁稍弯曲,气孔密集,不定式;上下表皮细胞均有多数单细胞非腺毛,刚直,先端尖,在下表皮的叶脉上,丛生多数单细胞长毛茸,壁薄而柔。 茎横切面:表皮细胞1列,皮层细胞4~5列,类圆形或类方形。外韧型维管束排成二轮,外轮较小,周围有纤维束环列,其外方与中柱梢纤维相连;内轮维管束稍大,周围亦有纤维束环列。髓部大。 根横切面:后生皮层5~6列细胞,皮层1~2列细胞,内皮层细胞壁薄,韧皮部散有纤维束,有的纤维束包围筛管群。木质部呈放射状排列,长短不一,由导管、纤维及薄壁细胞组成。
- 理化鉴别: 理化鉴别 (1)取本品甲醇提取液1ml,挥发干甲醇,加入醋酐1ml,沿管壁缓缓滴加浓硫酸2ml,则两液交界处呈现红色环(检查三萜皂苷)。 (2)取本品的水蒸馏液,用氯份提取。取少量氯仿提取液,挥发干后加入 2% 3,5-二硝基苯甲酸乙醇液与1mol/L氢氧化钠的乙醇液,溶液显紫色(检查白头翁素)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