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刀豆
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野刀豆的概览。野刀豆又名拖法,归类于傣药,为豆科植物野刀豆的种子和根,可调补四塔,清火解毒,杀虫止痒。
此外,还有更多关于野刀豆的基本信息,如基原信息、药物运用、现代研究......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。
- 音译名: 拖法
- 分类: 傣药
基本信息
- 中药名: 野刀豆
- 类别: 傣药
- 民族药名: 拖法
- 民族药名出处: 《西双版纳傣药志》
- 药材来源: 为豆科植物野刀豆的种子和根。
- 出处: 《中华本草》傣药卷
- 功效: 调补四塔,清火解毒,杀虫止痒。
- 主治: 主治“多温多约帕雅来,冒米想”(体质虚弱多病,乏力),“冒开亚毫”(不思饮食),“暖冒拉”(失眠),“兵洞飞暖龙”(疔疮痈疖脓肿),“兵洞烘洞飞暖”(皮肤瘙痒,斑疹,疥癣,湿疹),“麻想兰”(缠腰火丹)。
基原信息
- 来源生物拉丁名: Canavalia virosa ( Roxb. ) wight et Arn.
- 药物分类: 植物药
- 来源生物形态: 野刀豆 Cana valia virosa(Roxb.) Wight etArn. 缠绕草质藤本,长达数米。三出复叶互生,叶柄长8~15cm,小叶柄长约1cm;小叶片宽卵形,长8~20cm,宽5~16cm,先端渐尖,基部近圆形,两面无毛,侧生小叶偏斜。总状花序腋生,花疏,生于花序轴隆起的节上;蝶形花淡红或淡紫色;萼二唇形,上唇大,2裂,下唇3齿,卵形;旗瓣近圆形,大于其他瓣;雄蕊10,2体;子房有疏长硬毛。荚果极长,窄长方形,略弯曲,长15~30cm,先端有钩状短喙,边缘有明显凸出的隆脊;种子肾形,红色或褐色,长可达3.5cm,种脐和种子几等长。花期夏季。
-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: 生于海拔200m左右的低山沟谷林缘、灌木丛中。分布于云南南部。
- 栽培与养殖: /
- 代用药: /
- 采收加工: 秋季采集,晒干备用,鲜品随用随采。
- 炮制方法: /
- 性状鉴别: /
- 显微鉴别: /
- 理化鉴别: /
药物运用
现代研究
- 化学成分: 种子含多种植物凝聚素(lectin)[1,2]。
- 药理作用: /
- 参考文献: /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