蜀葵花
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蜀葵花的概览。蜀葵花又名额热-占巴,归类于蒙药,为锦葵科植物蜀葵的花朵,可利尿,消水肿,清热,固精,调经血。
此外,还有更多关于蜀葵花的基本信息,如基本信息、基原信息、药物运用......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。
- 音译名: 额热-占巴
- 分类: 蒙药
基本信息
- 中药名: 蜀葵花
- 类别: 蒙药
- 民族药名: 额热-占巴
- 民族药名出处: 《无误蒙药鉴》、《认药白晶鉴》
- 药材来源: 为锦葵科植物蜀葵的花朵。
- 出处: 《中华本草》蒙药卷
- 功效: 利尿,消水肿,清热,固精,调经血。
- 主治: 主治水肿肾热,膀胱热,遗精,月经不调。
基原信息
- 来源生物拉丁名: Althaea rosea(L.)Cav.
- 药物分类: 植物药
- 来源生物形态: 蜀葵 Althaea rosea(L.)Cav.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,高达2.5m。茎直立,具星状簇毛。叶互生,圆形至圆卵形,长6~10cm,宽5~10cm,先端圆钝,基部心形,通常3~7浅裂,边缘具不整齐的钝齿,两面均有星状毛;叶柄长4~8cm,具星状簇毛。花单生于叶腋,有柄,长约2.5cm,小苞片7~8,基部连合,较萼为短;花萼圆杯状,5裂,裂片三角形,密被星状绒毛;花冠直径约7cm,紫红色、淡红色或白色,花瓣5,倒卵形,先端边缘具不规则的齿裂;雄蕊多数,花丝结合成一圆柱体,花药密集其上;子房多室,心皮轮状排列,花柱上部分裂。果实扁球形,直径约3cm。种子斜肾形,背部边缘竖起如鸡冠状,侧面有斜纹。花果期5~10月。
-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: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。
- 栽培与养殖: 生物学特性 喜阳光充足及温暖气候,耐寒。宜在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栽培。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或分株繁殖。种子繁殖:夏、秋季播种为宜,6~7月种子成熟,采下即播,约1星期后发芽,当真叶2~3枚时,移植1次,次年就开花。分株繁殖:花后至春季抽梢前进行,常作二年生栽培,生长期可施液肥。 病虫害防治 蜀葵锈病,为害叶片,可在春季和夏季于植株上喷洒波尔多液。播种前应进行种子消毒。
- 代用药: /
- 采收加工: 夏、秋季采收,阴干。
- 炮制方法: /
- 性状鉴别: 性状鉴别 花皱缩卷曲,呈不规则圆形或扁形,长2~4.5cm。有的有花萼和副萼,花萼林状,5裂,裂片三角形,长1.5~2.5cm;副萼6~7裂,长5~10mm,二者均呈黄绿色至黄褐色,并被有较密的星状毛。花瓣皱缩卷曲,紫红色或暗紫色、白色、黑色等不定,单瓣或重瓣,展平后呈倒卵状三角形,爪有长髯毛。雄蕊多数,花丝联合呈筒状;花柱上部分裂成丝状。气微,味微苦。
- 显微鉴别: /
- 理化鉴别: /
药物运用
现代研究
- 化学成分: 花含l-对-羟基苯基-2-羟基-3-(2,4,6)-三羟基本基-1,3-丙二酮[1-p-hydroxyphenyl-2-hydroxy-3-(2,4,6)-trihydrosyphenyl-1,3-propandione][1],二氢山柰酚葡萄糖苷(dihvdrokaempferolglucoside)[2]及蜀葵苷(herbacin)[3]
- 药理作用: 1.镇痛抗炎作用 蜀葵花乙醇提取物灌胃,对小鼠醋酸性扭体反应及大鼠光辐射热甩尾反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。对醋酸所致的大鼠角叉菜胶及石旋糖酐性足浮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。能显著抑制炎症组织内前列腺素E(PGE)的释放[1]。 2.毒性 蜀葵花乙醇提取物80g/kg给小鼠灌胃,可见小鼠自发活动减少。小鼠静注的LD50为2.76±0.08g/kg[1]。
- 参考文献: 化学成分 (1)小原平太郎.医学中央杂志(日),1964,202:140 (2)小原平太郎.医学中央杂志(日),1964,192:78O (3)Parthasarathy M R,et a1.C A,1967,66:46558d 药理 (1)王东风,等.中国中药杂志,1989,14(1):46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