肋柱花
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肋柱花的概览。肋柱花又名哈毕日干-地格达,归类于蒙药,为龙胆科植物肋柱花的全草,可抑协日,清热,疗伤,健胃。
此外,还有更多关于肋柱花的基本信息,如基本信息、药物运用、现代研究......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。
- 音译名: 哈毕日干-地格达
- 分类: 蒙药
基本信息
- 中药名: 肋柱花
- 类别: 蒙药
- 民族药名: 哈毕日干-地格达
- 民族药名出处: 《无误蒙药鉴》、《蒙医学》
- 药材来源: 为龙胆科植物肋柱花的全草。
- 出处: 《中华本草》蒙药卷
- 功效: 抑协日,清热,疗伤,健胃。
- 主治: 主治胆痞,黄疸,消化不良,巴达干协日合并症,协日热,肝胆热病。
基原信息
- 来源生物拉丁名: Lomatogonium rotatum (L. ) Fries ex Nym
- 药物分类: 植物药
- 来源生物形态: 肋柱花Lomatogonium rotatum(L.)Friesex Nym 一年生草本,高15~40cm。茎4棱,不分枝,绿色或带紫色。叶对生;无柄;叶片狭长披针形,披针形至线形,长至4.3cm,宽1.5~4mm,光瑞急尖,基部钝,半抱茎,中脉在两面均显著。花项生和腋生,直径2~3cm,花枝不等长,长可达8cm;花萼深4裂,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,稍不整齐,长8~22mm;花冠辐状,淡蓝色,具深色条纹,4深裂,裂片椭圆状披针形或椭圆形,先端钝或急尖,基部两侧各具1个蜜腺,蜜腺管形,边线具不齐的流苏状裂片;雄蕊4,着生于花冠筒基部,与裂片互生,花丝线形,花药蓝色,狭长圆形;子房剑形,无柄,长1.2~1.4cm,柱头小,三角形,下延至子房基部。蒴果椭圆形或倒披针状椭圆形。种子淡褐色,圆球形,光滑。花、果期8~9月。
-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: 生于山坡草地及水沟边。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至西南等地。
- 栽培与养殖: /
- 代用药: /
- 采收加工: 秋季开花期采收,晒干。
- 炮制方法: /
- 性状鉴别: 性状鉴别 根呈细圆柱形,有多数须根,黄色,断面黄白色。茎具4纵棱,有分枝,节明显,节间长2~7cm,表面黄绿色或紫褐色,质脆,易折断,断面中空。叶多破碎,完整者展平后呈条形或条状披针形,先端尖,基部略抱茎,全缘,下面有一突起的脉纹,绿色。聚伞花序,花具花梗,长2~5cm,具4棱,萼片5,狭条形,先端尖,花冠蓝紫色,裂片5,长圆状椭圆形,具7条深色脉纹。蒴果条形,浅棕褐色,光瑞2裂。气微香,味苦。
- 显微鉴别: /
- 理化鉴别: /
药物运用
- 性味归经: 味苦,性寒。效钝、糙、轻、燥。
- 用法用量: 内服:煮散剂,3~5g;或入丸、散。
- 考证: 本品载于《认药白晶鉴》。《认药白晶鉴》称:“茎松软,颜色蓝黑或草绿色不定,叶互生于枝间,花具光泽,黄色。”《无误蒙药鉴》载:“茎似铁簪,青绿色,基部叶簇生,具黑色细枝,花灰蓝色,果实状如亚麻,种子铁屑状,味极苦,茎、叶、种子入药。”并附植物形态图。上述植物形态及附图特征,属龙胆科植物。据文献及蒙医应用经验认定助柱花为历代文献所载的查干-特木尔-地格达即哈毕口干-地格达(肋柱花)。
- 制剂: /
- 选方: 1.治血热症 肋柱花、胡黄连、栀子、瞿麦各等量。制成煮散剂。每次3~5g,每日2~3次,水煎冷服。(《后续医典》四味肋柱花汤) 2.治协日性头痛,中暑,身目发黄,肝热症 肋柱花、查干泵嘎、木鳖子(制)、木香、山苦荬、胡黄连、角茴香、黄柏各等量,加适量白糖。制成散剂。每次1.5~3g,每日2~3次,温开水送服。(《至高要方》八味地格达汤)
- 注意事项: /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