羚羊角
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羚羊角的概览。羚羊角又名布洪音-额布口,归类于蒙药,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的角,可燥脓,破血痞,催产。
此外,还有更多关于羚羊角的基本信息,如基原信息、药物运用、现代研究......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。
- 音译名: 布洪音-额布口
- 分类: 蒙药
基本信息
- 中药名: 羚羊角
- 类别: 蒙药
- 民族药名: 布洪音-额布口
- 民族药名出处: 《蒙药学》
- 药材来源: 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的角。
- 出处: 《中华本草》蒙药卷
- 功效: 燥脓,破血痞,催产。
- 主治: 主治肺脓肿,瘀血症,血痞,宫痞,脉痞,胎衣不下,难产,死胎不下,闭经。
基原信息
- 来源生物拉丁名: Saiga tatarica Linnaeus
- 药物分类: 动物药
- 来源生物形态: 赛加羚羊 Saiga tatarica Linnaeus 体型中等,身长1~1.4m。雄兽肩高为70~83cm,雌兽为63~74cm。雄兽体重为37~60kg,雌兽为29~37kg。头大。鼻吻膨大,鼻孔亦大,且能灵活伸缩和左右摆。额前部分较隆突。眼大。耳短。四肢细小,蹄低而长。尾细短,下垂。夏毛短而密,紧贴皮肤。全身呈棕黄色或栗色,脸面部较淡,背脊中央有狭长的一条呈肉桂色;颈下方、胸腹部及四肢内侧几呈白色。雄兽具角1对,不分叉,长于眼眶之上,向后微倾。角基部为棕黄色,上部黄白色如蜡,表面约有20个轮脊,角上部至尖端处光滑元轮脊。雌兽无角,仅有短的突起。
-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: 主要栖于半沙漠地区。夏季大多居于空旷的荒漠地带,晚秋至冬季则在盐沼半荒漠地带。群栖。分布于新疆等地。
- 栽培与养殖: /
- 代用药: /
- 采收加工: 全年均可捕捉,捕得后,将角从基部锯下。一般以8~10月猎取者色泽最好。
- 炮制方法: 取羚羊角,锉为细末,炒至微黄。
- 性状鉴别: 性状鉴别 呈长圆锥形,略呈弓形弯曲,长15~33cm,类白色或黄白色,基部租呈青灰色。嫩枝透视有“血丝”或紫黑色斑纹,光润如玉,无裂纹,老枝则有细纵裂纹。除尖端部分外,有10~16个隆起环背,中部以上多呈半环,间距约2cm,用手握之,四指正好嵌入凹处。角的基部横截面圆形,直径3~4cm,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,习称“骨塞”,骨塞长约占全角的1/2或1/3,表面有突起的纵棱与其外面角鞘内的凹沟紧嵌合,从横断面观,其结合部呈锯齿状。除去“骨塞”后,角的下半段呈空洞,全角呈半透明,对光透视,上半段中央有1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尖,习称“通天眼”。质坚硬。气无,味淡。 以质嫩、色白、光润、内含红色斑纹、无裂纹者为佳。
- 显微鉴别: /
- 理化鉴别: /
药物运用
现代研究
- 化学成分: 含角蛋白(keratin)、磷酸钙及不溶性无机盐[1]。角蛋白,经酸或碱水解后含有基本相同的16~18种氨基酸。水解液中除游离氨基酸外,还证明有多肽物质。水解后测定出的氨基酸有:异亮氨酸、亮氨酸、苯丙氨酸、酪氨酸、丙氨酸、甘氨酸、丝氨酸、精氨酸、赖氨酸、缬氨酸、组氨酸、甲硫氨酸、脯氨酸、苏氨酸、谷氨酸及天冬氨酸[2]。尚含五种磷脂类成分[3]。
- 药理作用: 1.解热镇痛作用 许多实验证明羚羊角有解热作用[1~5],其煎剂(4g/kg)对疫苗引起的家兔体温升高,有显著的对抗作用,降温约于服后2h开始,6h后逐渐恢复[1]。羚羊角尚有一定的镇痛作用[2,5,8]。 2.镇静、抗惊厥作用 羚羊角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,对实验动物具有镇静作用[5]。水煎液对小鼠自主活动有抑制作用[6]。羚羊角煎剂能降低咖啡因所致蟾伸长及小鼠的惊厥率,并增高恢复率[1]。 3.对平滑肌的作用 羚羊角水煎液对离体家兔十二指肠有兴奋作用。对离体豚鼠回肠有兴奋作用[7]。 4.其他作用 羚羊角提取液对实验动物有降压作用[5],能增加动物耐缺氧能力[8]。
- 参考文献: 化学成分 (1)南京药学院《中草药学》编写组.中草药学(下册).南京: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,1980.1475 (2)徐莲英.中成药,1988,(12):32 (3)江佩芬,等.中药通报,1982,7(6):27 药理 (1)曲淑岩,等.哈尔滨中医,1963,6(3):38 (2)上海市药材公司中药研究室.中成药研究,1978,(3):18 (3)刘年双,等.江苏中医杂志,1981,2(2):126 (4)马志义.中成药研究.1982,(12):25 (5)陈长勋,等.中成药,1990,1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