绿绒蒿
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绿绒蒿的概览。绿绒蒿又名呼和-乌达巴拉,归类于蒙药,为罂粟科植物长叶绿绒蒿、五脉绿绒篙的全草,可清热,止痛。
此外,还有更多关于绿绒蒿的基本信息,如基本信息、药物运用、现代研究......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。
- 音译名: 呼和-乌达巴拉
- 分类: 蒙药
基本信息
- 中药名: 绿绒蒿
- 类别: 蒙药
- 民族药名: 呼和-乌达巴拉
- 民族药名出处: 《认药白晶鉴》
- 药材来源: 为罂粟科植物长叶绿绒蒿、五脉绿绒篙的全草。
- 出处: 《中华本草》蒙药卷
- 功效: 清热,止痛。
- 主治: 主治肺热,肝热,血热,热盛音哑。
基原信息
- 来源生物拉丁名: Meconopsis lancifolia (Franch.)Franch.;Meconopsis quintuplinervia Reg.
- 药物分类: 植物药
- 来源生物形态: 1.长叶绿绒蒿MiconoPsis lancifolia(Franch.) 一年生草本。高8~25cm。茎直立,常被红褐色平展或反曲硬毛。叶基生,叶片长披针形,长10~15cm,宽0.5~1.5cm,全缘,两面无毛或被黄褐色硬毛。花呈聚伞总状花序,无苞片或近基部者有苞片,或单生于花梗上;萼片2;花瓣4~8,紫色或蓝色,类圆形或圆形;雄蕊多数,花丝线状;子房被黄褐色硬毛。蒴果狭倒卵形,无毛或被黄褐色硬毛。花果期6~9月。 2.五脉绿绒蒿 Meconopsis quintuplinervia Reg. 多年生草本。全体被黄色硬毛,有黄色的液汁。叶基生,呈莲座状,狭倒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长5~15cm,宽1.5~3cm。花茎单一,直立,高20~40cm;花浅蓝色或紫色,单生于花葶顶端;萼片2;花瓣4;雄蕊多数;子房有心皮4至多个,有胚珠多数,柱头成一珠状体。蒴果直立,宽椭圆形或长椭圆形,长1.5~2.5cm,近顶部开裂;种子多数,黑褐色。花期 6~7月,果期8月。
-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: 1.长叶绿绒蒿MiconoPsis lancifolia(Franch.) 生于海拔3300~4800m草地、林下。分布于甘肃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 2.五脉绿绒蒿 Meconopsis quintuplinervia Reg. 生于高山草地。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四川、西藏等地。
- 栽培与养殖: /
- 代用药: /
- 采收加工: 6~8月采收,除去杂质,阴干。
- 炮制方法: /
- 性状鉴别: /
- 显微鉴别: /
- 理化鉴别: /
药物运用
- 性味归经: 味苦、涩,性凉。效钝、腻、燥、重。
- 用法用量: 内服:煮散剂,3~5g;或入丸、散。
- 考证: 本品载于《认药白晶鉴》。在历代蒙药文献中根据其花的颜色分为白、蓝、红、黄4种。《认药白晶鉴》称:“茎叶似剑,色绿,茎、叶、花之顶部密被毛。”《无误蒙药鉴》称:“花蓝色,茎粗,单一,花多极艳,另有一种,形似野罂粟,果实铜铃状,种子大小如白芥子,开蓝花者为佳,开蓝紫色花者为次。”并附植物形态图2幅。上述植物形态及附图特征与绿绒篙形态特征基本相符,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马达巴拉-温布即呼和-乌达巴拉(绿绒篙)。
- 制剂: /
- 选方: 1.治肝热,肝血邪盛,包如巴达干 绿绒蒿、木香、木鳖子(制)各25g,牛黄、翟麦、五灵脂各50g,地格达35g,木通45g,西红花25g。制成散剂。每次1.5~3g,每日1~2次,温开水送服。(《医法海鉴》九味牛黄散) 2.治血热 绿绒蒿、天竹黄、红花、木通、沙棘、甘草、葡萄干、栀子各10g。加白糖适量,制成散剂、每次1.5~3g,每日1~3次,温开水送服。(《后续医典》八味绿绒蒿散)
- 注意事项: /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