磨盘草
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磨盘草的概览。磨盘草又名克外孜 阿尼斯,归类于维吾尔药,为锦葵科植物磨盘草的全草,可生干生寒,清热止血,凉血软坚,利尿通淋,消炎止痛。
此外,还有更多关于磨盘草的基本信息,如基原信息、药物运用、现代研究......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。
- 音译名: 克外孜 阿尼斯
- 分类: 维吾尔药
基本信息
基原信息
- 来源生物拉丁名: Abutilon indicum (Linn.) Sweet
- 药物分类: 植物药
- 来源生物形态: 磨盘草 Abutilon indicum(L.)Sweet 一年生或多年生直立的亚灌木状草本.高达1~2.5m,分枝多,全株均被灰色短柔毛。叶互生,卵圆形或近圆形,长3~9cm,宽2.5~7cm,先端短尖或渐尖,基部心形,边缘具不规则锯齿,两面均密被灰色星状柔毛;叶柄长2~4cm;托叶钻形。花单生于叶腋,花梗长达4cm,近顶端具节,被柔毛;花萼盘状,密被柔毛,裂片5;花瓣5,黄色;雄蕊柱被星状硬毛;心皮15~20,成轮状排列,花柱枝5,柱头头状。果为倒圆形似磨盘,直径约1.5cm,黑色,分果片15~20,先端截形,具短芒,被星状长硬毛;种子广肾形,被星状疏柔毛。花期7~10月。
-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: 生平原、山坡、河谷及路边。我国主产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、新疆等地;国外主产于巴基斯坦、印度等地。
- 栽培与养殖: /
- 代用药: 若本品缺货,可用射日比提 文那香 糖浆、木热巴依 阿米勒 果酱代。
- 采收加工: 夏、秋季割取全草,或挖取根部,鲜用或晒干。
- 炮制方法: /
- 性状鉴别: 干燥全草主杆粗约2cm,有分枝,外皮有网络状皱纹,淡灰褐色如被粉状,触之有柔滑感。叶皱缩,浅灰绿色,背面色淡,少数呈浅黄棕色,被短柔毛,手捻之较柔韧而不易碎,有时叶腋有花或果,气微。 干燥根呈圆锥形,粗大,长达15cm,径约2cm,有分枝,表面上黄色,皮孔横列,支根痕呈点状突起。质韧,断面白色,纤维性,皮部较厚与木部易分离。
- 显微鉴别: /
- 理化鉴别: /
药物运用
- 性味归经: 湿寒,味淡。 《注医典》:“干热。”
- 用法用量: 内服:5~7g。外用:适量。本品可入煎剂、散剂、漱口剂、敷剂等制剂。
- 考证: 《注医典》载:“磨盘草,是一种植物的全草;全株呈暗红色,须根露出在地面。”根据上述维吾尔医本草所述药物特征和实物对照,与现代维吾尔医所用磨盘草一致。
- 制剂: 苏福非 密西塔胡里 散剂 磨盘草(干品)、白孜然各等量,研成细粉,过罗,制成散剂即可。功能利尿通淋,消炎止痛等。主治淋病,小便刺痛等。内服,每日2次,每次6~9g,用凉开水冲服。(《药物之园》)
- 选方: 1.治扁桃腺炎,咽喉疼痛 取适量磨盘草,煎汤,漱口。 2.治淋病 取适量磨盘草根皮,研成细粉,过罗,制成散剂,用适量牛乳或砂糖冲服。 3.治白带增多,痔疮出血 取适量磨盘草种子,研成细粉,过罗,制成散剂,用适量牛乳冲服。(1~3方出自《药物之园》)
- 注意事项: 本品对身体虚弱者有害,矫正药为蜂蜜、黑胡椒。
现代研究
- 化学成分: 全草含于木香内酯(alantolactone),异土木香内酯(isoalantolactone),没食子酸(gallic acid);地上部含亮氨酸,组氨酸,苏氨酸,丝氨酸,天冬氨酸,香草酸(vanilic acid),对-香豆酸(p-coumaric acid),对-羟基苯甲酸(p-hydroxybenzoicacid),咖啡酸(caffeic acid),延胡索酸(fumaric acid),对-β-葡萄糖氧基苯甲酸(p-β-D-glucosyloxvbenzoic acid),葡萄糖基-香草酸基葡萄糖(glucovanlloylglucose),果糖,半乳糖,葡萄糖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;花含棉花皮苷(gossypin),棉花皮异苷(gossypitrin),矢车菊素-3-芸香糖苷(cyanidin rutinoside)。磨盘草还含挥发油,油中成分有β-蒎烯(β-inene),丁香烯(caryo-phrllene),丁香烯氧化物(caryophyllene oxide),桉叶素(cine-ole),牻牛儿醇(geraniol),牻牛儿醇乙酸酯(geranyl acetate),榄香烯(elemene),金合欢醇(farnesol),龙脑(borneol)及桉叶醇(eudesmol)等[1]。
- 药理作用: 棉花皮苷有抗炎作用,明显抑制大鼠各种致炎剂所引起的足跖水肿和血管通透性的增加,明显抑制大鼠角叉菜胶引起的肉芽肿;对大鼠由蛋清和甲醛引起的急性关节炎有治疗作用[1]。
- 参考文献: 化学成分 [1]宋立人,等.现代中药学大辞典(下册)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1.2425 药理 [1]宋立人,等.现代中药学大辞典(下册)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1.2425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