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仙
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水仙的概览。水仙又名温心旁,归类于维吾尔药,石蒜科植物水仙Narcissus tazetta L.var chinensis Roem.的鳞茎、花,可清热解毒,祛风除湿,活血调经,散结消肿。
此外,还有更多关于水仙的基本信息,如基本信息、基原信息、现代研究......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。
- 音译名: 温心旁
- 分类: 维吾尔药
基本信息
- 中药名: 水仙
- 类别: 维吾尔药
- 民族药名: 温心旁
- 民族药名出处: /
- 药材来源: 石蒜科植物水仙Narcissus tazetta L.var chinensis Roem.的鳞茎、花。
- 出处: 中国瑶药学
- 功效: 清热解毒,祛风除湿,活血调经,散结消肿。
- 主治: 花,治月经不调。鳞茎,治痈疮肿毒、乳腺炎、腮腺炎、蛇、虫咬伤、鱼骨鲠喉。
基原信息
- 来源生物拉丁名: Narcissus tazetta L.var chinensis Roem.
- 药物分类: 植物药
- 来源生物形态: 多年生草本。鳞茎卵球形,叶基生,宽线形,扁平,长20~40厘米,宽8~15毫米,顶端钝,边全缘,粉绿色,花茎近与叶等长,实心,与叶同时抽出,伞形花序有花4-8朵,总苞佛焰苞状,膜质,花被高脚碟状,花被管细,近三棱形,绿色,裂片6,扩展外反,白色,芳香,副花冠浅杯状,长不及花被的一半,雄蕊6,生于花被管内,子房下位,3室,花柱细长,柱头3裂;蒴果于室背开裂。花期12月至次年3月,果期次年4~5月。
-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: 广西各地县市及全国各省份有栽培,原产于浙江、福建沿海岛屿。
- 栽培与养殖: /
- 代用药: /
- 采收加工: 夏秋季采,鲜用或晒干备用。
- 炮制方法: /
- 性状鉴别: /
- 显微鉴别: /
- 理化鉴别: /
药物运用
- 性味归经: 味苦、辛,性寒,有小毒。
- 用法用量: 花3~5克,鳞茎9~12克,水煎服;外用鲜品适量捣烂外敷或捣汁涂。
- 考证: /
- 制剂: /
- 选方: /
- 注意事项: /
现代研究
- 化学成分: 花含α-香树脂醇,β-谷甾醇,硬脂酸,亚麻酸,亚油酸,芸香甙,石蒜碱,甘露糖,蔗糖,葡萄糖,果糖[1]。挥发油主要成分为了香油酚,苯甲醛,苄醇及桂皮醇[2]。乙酸苄酯,吲哚及3,5-二甲氧基甲苯[3],水仙甙[4],胡萝卜素C,叶绿素[5]。全草含高石蒜碱,多花水仙碱[6]。
- 药理作用: 1.抗肿瘤作用 水仙总碱有一定的抗癌作用。20mg/kg~30mg/kg腹腔注射对大鼠Jensen肉瘤、小鼠Croker肉瘤及艾氏腹水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[1]。 2.其他作用 水仙花挥发油主要成分丁香油酚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肺炎链球菌、大肠杆菌、变形杆菌及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,10%乳剂可增加胃黏液分泌。家兔静脉注射可产生麻醉、降压与抗惊厥等作用[2,3]。 3.毒性 水仙总碱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182mg/kg、1mg/kg、4mg/kg和16mg/kg可使犬外周血中的白细胞总数增加,注射初能出现呕吐,但很快即可耐受[1]。
- 参考文献: /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