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诃子
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毛诃子的概览。毛诃子又名帕肉拉,归类于藏药,为使君子科植物毗黎勒的成熟果实,可益气养血,调和诸药。
此外,还有更多关于毛诃子的基本信息,如基本信息、药物运用、现代研究......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。
- 音译名: 帕肉拉
- 分类: 藏药
基本信息
- 中药名: 毛诃子
- 类别: 藏药
- 民族药名: 帕肉拉
- 民族药名出处: /
- 药材来源: 为使君子科植物毗黎勒的成熟果实。
- 出处: /
- 功效: 益气养血,调和诸药。
- 主治: 赤巴病、培根病、黄水病。
基原信息
- 来源生物拉丁名: Terminalia bellerica(Gaertn.)Roxb.
- 药物分类: 植物药
- 来源生物形态: 落叶乔木,高18~35m,胸径60~90cm;枝灰色,具纵纹及明显的螺旋状上升的叶痕,小枝、幼叶及叶柄基部常具锈色绒毛,叶螺旋状聚生枝顶,叶片阔卵形或倒卵形,纸质,长18~26cm,宽6~12cm,全缘,边缘微波状,先端钝或短尖,基部渐狭或钝圆,两面无毛,疏生白色细瘤点,具光泽,侧脉5~8对,背面网脉密集,瘤点较少,叶柄长3~9cm,无毛,常于中上部有2腺体。穗状花序腋生,在茎上部常聚成伞房状,长5~12cm,密被红褐色的丝状毛,上部为雄花,基部为两性花;花5数,淡黄色,长4~5mm,无柄;萼管杯状,5裂,裂片三角形,长约3mm,被绒毛;花瓣缺;雄蕊10,生于被毛的花盘外;花盘仅出现在两性花上,10裂,被红褐色髯毛;子房上位,1室,花柱棒状,长5mm,下部粗壮,被疏生的长绒毛。假核果卵形,密被锈色绒毛,长2~3cm,径2~2.5cm,具明显的5棱,种子1粒。花期3~4月,果期5~7月。
-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: 生于海拔540~1350m向阳山坡和树林中。产于云南南部。越南、老挝、泰国、柬埔寨、缅甸、印度、马来西亚、印度尼西亚亦有分布。
- 栽培与养殖: /
- 代用药: /
- 采收加工: 7月果实成熟时采收,除净杂质、晒干。
- 炮制方法: /
- 性状鉴别: 性状鉴别:本品呈倒卵形,长约3cm,直径约2.5cm。黄褐色至红棕色,有不规则的皱纹和明显的五条棱脊,被红棕色柔毛。质坚硬,击破后可见厚2~5mm的果肉,暗棕色或浅绿黄色;内果皮坚硬,浅棕黄色,内有种子1粒;种皮棕黄色,种仁黄白色,油性,气微,味涩、微苦。
- 显微鉴别: 显微鉴别:本品横切面:表皮外密被1~2个细胞的非腺毛,内含淡红棕色色素。中果皮占整个果皮1/2~2/3,均为薄壁细胞,部分细胞含草酸钙簇晶,直径8~48μm,有时含类圆形或多角形的淀粉粒,直径2~8μm。内果皮由类圆形或不规则的石细胞及木纤维束纵横交错排列,最内方有颓废组织。各部果皮均能被三氯化铁试液染成蓝果色。种皮为数列具网纹的薄壁细胞,含大量脂肪油滴,部分细胞含草酸钙簇晶,直径10~48μm。
- 理化鉴别: /
药物运用
- 性味归经: 涩、甘,平。
- 用法用量: 常配伍用,一次3~9g,一日2~3次。
- 考证: 历代藏本草均有记载。《月王药诊》记载:毛诃子味甘,性平,治培根、赤巴病和黄水病。《晶珠本草》记载:毛诃子治培根病、赤巴病、黄水病。先师巴保说:化味辛甘,利目生发。《明释三十章》中说:“毛诃子化味甘性平,治培根病,干黑黄水”。让钧多杰说:“毛诃子和余甘子治培根、赤巴合并症。”《图鉴》中说:“毛诃子树高大,皮淡黄色,叶扁平光泽不鲜,花小,白色,功效齐全,治龙、培根、赤巴三灾病症,黑色黄水病”。《金刚空行解释》中说:“果实色绿者虽未成熟,但毛诃子色绿者佳。”颜色鲜明,坚硬者佳。
- 制剂: /
- 选方: 方一:诃子300g,毛诃子200g,余甘子240g。共研细粉,一次3~5g,一日2次,煎服。清热,调和气血。治瘟疫热症、劳累过度、神疲乏力。 方二:毛诃子、余甘子、诃子、藏木香各100g,悬钩木200g,尕加35g,宽筋藤125g。共研细粉。一次3g,一日2~3次。解表散寒。治风寒感冒、热病初起、恶寒发热、头痛身倦、风湿痹痛。
- 注意事项: 毒性试验:小鼠灌服水提取物无毒剂量小于5mg/kg,灌服醇提取物LD(50)为4.25g/kg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