森林杧果
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森林杧果的概览。森林杧果又名南檬巴,归类于傣药,为漆树科植物林生杧果的茎皮,可清解热毒,收敛止泻,利胆退黄,除风止痛。
此外,还有更多关于森林杧果的基本信息,如基原信息、药物运用、现代研究......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。
- 音译名: 南檬巴
- 分类: 傣药
基本信息
- 中药名: 森林杧果
- 类别: 傣药
- 民族药名: 南檬巴
- 民族药名出处: 《西双版纳傣药志》、(勐腊)
- 药材来源: 为漆树科植物林生杧果的茎皮。
- 出处: 《中华本草》傣药卷
- 功效: 清解热毒,收敛止泻,利胆退黄,除风止痛。
- 主治: 主治“接短鲁短,短嘎”(腹痛腹泻,腹胀),“拢案答勒”(黄疸),“兵洞洪洞飞暖”(皮肤瘙痒,斑疹,疥癣,湿疹),“阻伤”(跌打损伤),“拢梅兰申”(风寒湿痹证,肢体关节酸痛,屈伸不利)。
基原信息
- 来源生物拉丁名: Mangifera sylvatica Roxb.
- 药物分类: 植物药
- 来源生物形态: 林生杧果 Miingifera sylvatica Roxb. 常绿大乔木,高6~20m。树干直,树皮灰褐色,厚,不规则开裂,里层分泌白色树脂;小枝无毛,暗褐色。叶互生,膜质或薄革质,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15~24cm,宽3~5.5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全缘,叶面略具光泽,两面无毛;侧脉16~20对;叶柄长3~7cm,基部增粗。圆锥花序顶生;小苞片卵状披针形,长约1mm;花白色;花柄纤细,长3~8mm,中部具书;萼片5,卵状披针形,内凹;花5瓣,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,长约7mm,宽约1.5mm,无毛,里面中下部具3~5条暗褐色脉纹;雄蕊仅1枚发育,退化雄蕊1~2,小钻形;子房球形。核果斜长卵形,微扁,长约6~8cm,最宽处4~5cm,先端延长成尖锐而向下弯曲的喙,长约1cm,外果皮和中果皮薄,坚硬。春季开花,果期5~8月。
-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: 生于海拔600~1900m的山坡或沟谷林中。云南西双版纳有分布。
- 栽培与养殖: /
- 代用药: /
- 采收加工: 采茎皮晒干备用,或随用随采。
- 炮制方法: /
- 性状鉴别: /
- 显微鉴别: /
- 理化鉴别: /
药物运用
现代研究
- 化学成分: 茎皮含无羁萜(friedelin),3β一无羁萜醇(friedelan-3β-ol),环木菠萝烯醇(cycloartenol),美决明子二烯醇(obtusifoldienol)和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[1]等。
- 药理作用: /
- 参考文献: /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