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桂樱子
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月桂樱子的概览。月桂樱子又名艾布里 哈尔,归类于维吾尔药,为樟科植物月桂的果实,可“去寒消炎,增强听力,溶石排石,解毒等;治寒性炎肿,听力下降,各种结石,各种中毒等。”
此外,还有更多关于月桂樱子的基本信息,如基本信息、药物运用、现代研究......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。
- 音译名: 艾布里 哈尔
- 分类: 维吾尔药
基本信息
- 中药名: 月桂樱子
- 类别: 维吾尔药
- 民族药名: 艾布里 哈尔
- 民族药名出处: 《注医典》
- 药材来源: 为樟科植物月桂的果实。
- 出处: 《中华本草》民族药卷:维吾尔药
- 功效: “去寒消炎,增强听力,溶石排石,解毒等;治寒性炎肿,听力下降,各种结石,各种中毒等。”
- 主治: 主治湿寒性或黏液质性疾病,如寒性关节疼痛、小关节痛、坐骨神经痛、咳嗽、哮喘、尿闭、遗尿,经闭,湿性瘫痪、面瘫、颤抖症及白斑、雀斑等。 1.《注医典》:“去寒消炎,增强听力,溶石排石,解毒等;治寒性炎肿,听力下降,各种结石,各种中毒等。” 2.《药物之园》:“散发物质,爽心悦志,灵舌助语,补身强提等;治气结性头痛,癔病,胡思乱想,智力下降,舌重语难,全身虚弱等。” 3.《药物之秘》:“消除疼痛等;治肾脏疼痛等。”
基原信息
- 来源生物拉丁名: Laurus nobilis L.
- 药物分类: 植物药
- 来源生物形态: 月桂Laurus nobilis L. 常绿乔木,高可达9~12m,树皮黑褐色。叶互生,革质,长椭圆形或披针形,长6~11cm,宽2~4cm,先端锐尖,基部楔形,全缘或稍波伏,反卷,深绿色,破碎后有清香;叶脉羽状,两面隆起;叶柄长约1cm,紫色。伞形花序腋生,雌雄异株;花小,直径3~4mm,黄色,总花梗长约1cm,梗基有总苞;雄花花被片4,倒卵形,无端钝圆,雄蕊12,每轮3数排列,花药内向瓣裂;雌花花被4,雌蕊1,子房1室,柱头短,稍成头状。浆果椭圆形,暗紫色。花期4月,果期6~9月。
-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: 原分布于南欧洲、西亚各地,现我国栽培于浙江、江苏、福建、台湾等地。
- 栽培与养殖: /
- 代用药: 若本品缺货,可用油松子、三条筋、苦巴旦杏仁代。
- 采收加工: 9月果实成熟时采集。果仁发黑者为次品,不可使用。
- 炮制方法: /
- 性状鉴别: 干燥果实呈卵圆形,几为黑色,长至15mm,顶端略尖。有柱头的残基;表面平滑而得光泽,具粗皱纹。果皮薄而脆,内有种子1粒,其种皮紧贴于果皮内壁,胚通常呈类棕黄色,内有子叶2枚。子叶气味芳香,味苦,果皮香气略逊,但味较苦。
- 显微鉴别: /
- 理化鉴别: /
药物运用
- 性味归经: 二级干热,味辛。 1.《药物之园》:“干热性比叶和树皮强。” 2.《拜地依药书》:“三级干热。”
- 用法用量: 内服:2~6g。外用:适量。可入前剂、汤剂、蜜膏、小丸、散剂,油剂、敷剂等制剂。
- 考证: 《注医典》载:“月桂樱子,是月桂树的果实;大小如欧榛,外壳偏黑色,壳薄,用手指可以分开,内壳壁淡黄色,微香。”《药物之园》载:“月桂树,是一种高大的树,可生长千百年,叶比柳树长,柔软,味辛;分家生和山生两种,种子大小如欧榛,仁富具有油性,味辛,气味芳香。”根据上述维吾尔医本草所述药物特征和实物对照,与现代维吾尔医所用月桂樱子一致。
- 制剂: 买朱尼 艾布里 哈尔 蜜膏 月桂樱子、乳香、香附、香桃木实、高良姜、孜然各15g,蜂蜜250ml。药物研成细粉,过罗,与炼蜜制成蜜膏即可。性热。功能温补膀胱,固尿缩尿等。主治膀胱虚寒,小便不禁等。内服,每日2次,每次成人6g,儿童2g。(《中国医学百科全书·维吾尔医学》方剂部分)
- 选方: /
- 注意事项: 本品对胃有害,可引起胃的松弛、恶心,矫正药为西黄芪胶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