岩豇豆
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岩豇豆的概览。岩豇豆又名锐阿都偏,归类于苗药,为苦苣苔科植物吊石苣苔的全草,可宣肺止咳,止血,补虚,化食消积。
此外,还有更多关于岩豇豆的基本信息,如基本信息、药物运用、现代研究......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。
- 音译名: 锐阿都偏
- 分类: 苗药
基本信息
基原信息
- 来源生物拉丁名: Lys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.
- 药物分类: 植物药
- 来源生物形态: 吊石苣苔Ly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 为常绿亚灌木,高30cm。茎长7~30cm,不分枝或分枝,幼枝常有短毛。叶对生或3~5叶轮生,有短柄或尽无柄;叶片革质,楔形、楔状条形、狭卵形或倒卵形,长1.2~5.5cm,宽3~16mm,边缘在中部以上有牙齿,无毛,主脉下面突出,侧叶不明显。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,具小花1~2朵,苞片小,披针形;花萼5裂,裂片三角状条形;花冠2唇形,白色至淡红色,常带紫色,无毛,上唇2裂,下唇3裂;能育雄蕊2枚,花药连着,具2枚退化推蕊;花盘杯状,4裂,雄蕊1,子房上位,无毛。蒴果线形,长7.5~9cm,直径3mm;种子细小,褐色。花期8月。
-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: 生于丘陵或山地沟谷崖下或树干上。分布于贵州、湖南、湖北、云南、四川、广西等省区。
- 栽培与养殖: /
- 代用药: /
- 采收加工: 夏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备用。
- 炮制方法: /
- 性状鉴别: /
- 显微鉴别: /
- 理化鉴别: /
药物运用
- 性味归经: 味辛、微甘,性冷。入热经。 (1)《贵州草药》:“性平,味辛、微甘。” (2)《广西本草选编》:“味微苦、涩。”
- 用法用量: 内服:煎汤,15~30g。外用:适量,研末敷。
- 考证: /
- 制剂: /
- 选方: 1.治支气管炎岩豇豆15g,岩白菜15g,水煎服。(《苗族医药学》) 2.治肺结核桐子树寄生、岩豇豆各16g,水煎服。 3.治老年端咳梨树寄生63g,果上叶、岩豇豆各31g,水煎服。 4.治哮喘岩豇豆21g,炖猪蹄服用。 5.治感冒、端而咳虎杖22g,木灵芝16g,岩豇豆31g,水煎服。(2~5方选自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 6.劳伤吐血、疼痛岩豇豆30g,泡酒服。(《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》) 7.虚汗岩豇豆15g,马鞭草10g,水煎服。(《苗族医药学》) 8.治瘰疬岩豇豆30g,天南星15g,研末,用甜酒糟炒后敷患处。 9.治小儿疳积岩豇豆、小夜关门各9g,鸭公头叶3g,瓷瓦灰1g,调水蒸猪肝吃。 10.治咳喘或风寒咳嗽岩豇豆30g,水煎服。(8~10方选自《贵州草药》)
- 注意事项: /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