喜马拉雅旱獭
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喜马拉雅旱獭的概览。喜马拉雅旱獭又名气哇;别名:哈拉,归类于藏药,为啮齿目松鼠科喜马拉雅旱獭的骨、肉、肝、胆、心、汁、油脂,可肉:祛寒,愈疮。
肝:愈骨裂。
胆:解毒。
心:养血,祛瘀,疏风。
油脂:祛寒,散肿。
犬齿:续骨。
头盖骨:消肿利湿。
此外,还有更多关于喜马拉雅旱獭的基本信息,如基本信息、基原信息、药物运用......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。
- 音译名: 气哇;别名:哈拉
- 分类: 藏药
基本信息
- 中药名: 喜马拉雅旱獭
- 类别: 藏药
- 民族药名: 气哇;别名:哈拉
- 民族药名出处: /
- 药材来源: 为啮齿目松鼠科喜马拉雅旱獭的骨、肉、肝、胆、心、汁、油脂。
- 出处: /
- 功效: 肉:祛寒,愈疮。 肝:愈骨裂。 胆:解毒。 心:养血,祛瘀,疏风。 油脂:祛寒,散肿。 犬齿:续骨。 头盖骨:消肿利湿。
- 主治: 肉:治皮肤痈肿、龙病、妇女病。 肝:治骨裂、肝病。胆:治眼中毒病、酒毒症。 心:治妇女病、产后心躁症。油脂治小腿肌肉肿胀、龙病。犬齿治骨折。头盖骨治水肿病。
基原信息
- 来源生物拉丁名: Marmota himalayana Hodgson.
- 药物分类: 动物药
- 来源生物形态: 体重3~6kg,体长460~580mm。身体肥胖。耳小,耳壳短圆。尾短,长约125~140mm,尾形略扁平。四肢短而粗。前足具4指,拇指不显,后足具5指。体背深褐带草黄色,缀不规则的黑色散纹。腹色较背色稍深,腹中央有橙黄色纵纹。足背灰黄色,趾端近爪处较深,近似黑褐色。尾背和体背色相似,尾端黑色或黑褐色。吻端和鼻上部有黑斑,吻周暗白色,眼眶上沿缀黑色条纹,耳壳呈深黄色,毛色随地区和个体的不同而有所变异。以草类及各种灌丛的嫩枝为食,农业地区盗食青棵、燕麦、油菜、马铃薯等农作物。出蛰后不久交配,交配期约延续一个月,初夏产仔,每年一胎,每胎4~6只,偶见9只。仔兽于第三年成熟。
-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: 栖息于高山草原上的阳坡、斜坡、谷地,也见于丘陵和山岳地带。在青海、甘肃一带多栖于海拔2800~3600m的高山草甸草原带。在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,主要栖息于海拔4000~5000m的高山山顶附近的高山草甸带。在云南西北部的崇山峻岭中,多呈点状分布。喜群居,洞群多为家族型。每组家族洞群分主洞(越冬洞)、副洞(夏洞)和临时洞。洞口多有“旱獭丘”,为洞道中推出的土堆积而成。视觉、听觉良好,受惊时往往相互呼叫报警。主要为白天活动,以上午9~10时活动最为频繁。有冬眠习性,次年春季出蛰。产于西藏、青海、甘肃、四川、云南西北部等地。
- 栽培与养殖: /
- 代用药: /
- 采收加工: 捕杀旱獭后取旱獭心肝与肉新鲜药用或晾干备用。取其胆囊,晾干,去净皮膜研细待用。取其脂肪,装入胃内,挂通风处阴干备用,也可熬制入药。取旱獭头盖骨烧成炭,研细;剥取四肢骨,去净筋肉,悬通风处晾干备用。
- 炮制方法: /
- 性状鉴别: 性状鉴别:雪猪油为喜马拉雅旱獭体内的脂肪。捕杀取其胃与脂肪,将脂肪装入胃内风干即成。其外形似鸭蛋,外表黄色,内部多蜷缩成团,长约10~15cm,厚约1cm,质地柔软。以张大、厚实、色白黄者为佳。
- 显微鉴别: /
- 理化鉴别: /
药物运用
现代研究
- 化学成分: /
- 药理作用: /
- 参考文献: /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