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卡摩尼亚脂
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司卡摩尼亚脂的概览。司卡摩尼亚脂又名赛克木尼亚,归类于维吾尔药,为旋花科植物胶旋花的根部乳状渗出物,经干燥加工而成,可生干生热,清除异常黏液质和异常胆液质,燥湿退肿,祛寒止痛,驱虫补胃。
此外,还有更多关于司卡摩尼亚脂的基本信息,如基本信息、基原信息、现代研究......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。
- 音译名: 赛克木尼亚
- 分类: 维吾尔药
基本信息
- 中药名: 司卡摩尼亚脂
- 类别: 维吾尔药
- 民族药名: 赛克木尼亚
- 民族药名出处: 《注医典》
- 药材来源: 为旋花科植物胶旋花的根部乳状渗出物,经干燥加工而成。
- 出处: 《中华本草》民族药卷:维吾尔药
- 功效: 生干生热,清除异常黏液质和异常胆液质,燥湿退肿,祛寒止痛,驱虫补胃。
- 主治: 主治湿寒性或黏液质性疾病,如全身水肿,关节痛疼,肠道生虫,胃脘虚弱。 1.《注医典》:“祛斑生辉,消炎退肿,燥湿愈伤,通阻止痛,清除胆液质,解毒等。治白癜风,蝴蝶斑,雀斑,关节脱位,湿疹瘙痒,关节和膝盖疼痛,慢性头痛,全蝎叮伤等。” 2. 《白色宫殿》:“具有清除异常胆液质的特殊功能。” 3.《拜地依药书》:“除脓止痒等。治化脓性皮肤瘙痒等。” 4. 《药物之园》:“温补胃脘等。治胃脘虚寒等。”
基原信息
- 来源生物拉丁名: Convolvulus scammonia L.
- 药物分类: 植物药
- 来源生物形态: 胶旋花Convolvulus scammonia L. 多年生蔓生藤本。根粗壮,长可达1m,直径约10cm。茎多数着生于根头部,柔软,缠绕。叶光滑无毛,具长柄,基部戟形或箭状戟形,叶耳具宽尖圆齿、尖西或渐尖齿,先端较窄,长圆形或几呈线形,叶身呈广三角形或三角状卵形。聚伞花序短,着生于叶腋,2~6朵花,黄色,光滑,花冠长25~40mm,上部漏斗有5条淡红色条纹。蒴果广卵形,长6~9mm。
-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: 国外主产于土耳其、叙利亚、巴勒斯坦、伊拉克等地。
- 栽培与养殖: /
- 代用药: 若本品缺货,可用芦荟代。
- 采收加工: 胶旋花根的皮都及围绕木部的薄壁细胞中含乳状物,该细胞纵状排列,切开使细胞横膜破裂,则内容外流。采集者先将根上部泥土挖去10~20cm,将根洗净,然后用利刀割之,收集乳状物,晒干,贮于干燥处。
- 炮制方法: /
- 性状鉴别: 本品常呈扁平块状,厚约1.5cm,直径10~15cm,暗发至棕黑色,表面有灰色粉尘,易破碎,新鲜破碎面带有光泽、树脂状及细孔,呈暗棕色或为黑色,粉末与水研磨,迅速形成乳剂,气呈乳酪臭,味奇辣。
- 显微鉴别: /
- 理化鉴别: 理化鉴别 本品乙醇液在紫外灯下显亮蓝紫色荧光。
药物运用
- 性味归经: 二级干、三级热。 1.《注医典》:“三级干热,热性比干性强。” 2. 《白色宫殿》:“三级干热。” 3.《拜地依药书》:“三级干热,有人认为二级干热,热性比干性强。” 4. 《药物之园》:“三级热、二级末干。”
- 用法用量: 内服:0.1~0.7g。外用:适量。可人汤剂、诃子膏剂、糖浆剂、敷剂等制。
- 考证: 《注医典》载:“司卡摩尼亚脂,是一种植物的乳状渗出物,药效期30年;原植物与菟丝草相似,茎着生于根部,被绒毛,具油腻;叶与牵牛叶相似,质软,三角形;花白色,漏斗状,气味浓烈;根茎粗壮,具有白色乳状液对,经干燥加工后使用;本品易粹,易溶于水中;似贝壳碎片状,光滑,白色者为佳品。”根据上述维吾尔医本草所述药物特征和实物对照,与现代维吾尔医所用司卡摩尼亚脂一致。
- 制剂: 努库衣 赛克木尼亚 浸泡液 司卡摩尼亚脂14g,肉桂23g,葡萄醋2900ml。药物装入纱布袋内,浸泡在葡萄醋中,经过5昼夜,捞出纱布袋即可。功能通利大肠,清除异常黏液质和异常胆液质。主治严重便秘。内服,根据病情每日2次,每次饭前取适量用适量开水调和冲服。(《中国医学百科全书·维吾尔医学》方剂部分)
- 选方: /
- 注意事项: 本品可引起腹痛、恶心,矫正药为玫瑰花、洋茴香、鸡蛋黄。对热性气质者,心脏虚弱者和儿童不宜使用。作为泻药不能单独服用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