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良姜
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华良姜的概览。华良姜又名那哈坳,归类于苗药,为姜科植物华山姜的根茎,可温中消食,散寒止痛,止咳平喘。
此外,还有更多关于华良姜的基本信息,如基本信息、药物运用、现代研究......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。
- 音译名: 那哈坳
- 分类: 苗药
基本信息
- 中药名: 华良姜
- 类别: 苗药
- 民族药名: 那哈坳
- 民族药名出处: 贵州黔东南地区
- 药材来源: 为姜科植物华山姜的根茎。
- 出处: 《中华本草》苗药卷
- 功效: 温中消食,散寒止痛,止咳平喘。
- 主治: 主治胃寒冷痛,噎膈吐逆,腹痛泄泻,消化不良,风湿关节冷痛,跌仆损伤,风寒咳喘。 (1)《草木便方》:“解风毒,行血消瘀,透筋骨。治风湿四肢麻木,中风顽痹。” (2)《贵州草药》:“散寒止痛,定喘。” (3)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止咳平喘,除风湿,解疮毒。主治风寒咳喘,胃气痛,风湿关节疼痛,跌损瘀血停滞,月经不凋,无名肿毒。” (4)《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》:“温胃散寒,消食止痛。治胃痛胀闷,噎膈吐逆,腹痛泄泻,风湿关节冷痛。”
基原信息
- 来源生物拉丁名: Alpinia chinensis( Retz. ) Rosc.
- 药物分类: 植物药
- 来源生物形态: 华山姜Alpinia chinensis(Retz.)Rosc. 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达1m。根茎匍匐,肉质。叶互生;叶舌膜质,长4~10mm,2裂,具缘毛;叶片披针形或卵披针形,长20~30cm,宽3~10cm,两面均无毛;总状圆锥花序顶生,长10~30cm,分枝短,长3~10mm,其上有花2~4朵;小苞片长1~3mm,花时脱落;花白色,萼管状,长约5mm,先端具3齿;花冠裂片长圆形,长约6mm,后方的一枚较大,兜状;唇瓣卵形,长6~7mm,先端微凹,侧生退化雄蕊2,钻状,长约1mm;花丝长约5mm,花药长约3mm;子房无毛。果球形,直径5~8mm。花期5~7月,果期6~12月。
-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: 生于海拔100~2 500m的山谷、溪边、疏林下等潮湿的地方。分布于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广西、广东、湖南、湖北等省区。
- 栽培与养殖: /
- 代用药: /
- 采收加工: 秋季采挖,除去茎叶,洗净,切段晒干。
- 炮制方法: /
- 性状鉴别: 性状鉴别 根茎圆柱形或块状,顶端渐尖细,多数有分枝。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,有明显的环节。质硬而韧,不易折断,断面淡黄色,纤维性。气微香,味稍辛辣。
- 显微鉴别: /
- 理化鉴别: /
药物运用
现代研究
- 化学成分: /
- 药理作用: 1.对离体肠平滑肌的影响 华山姜煎剂小剂量使小鼠、豚鼠小肠收缩加强,大剂量则产生抑制作用,表现肌张力降低,振幅变小,能部分拮抗乙酰胆碱或氯化钡引起的肠管紧张性及强直性收缩。华山姜非挥发性成分使兔小肠活动略增强,挥发性成分使肠管轻度兴奋,随后转为明显抑制,张力降低,收缩频率减慢,振幅变小,并随着浓度不同能部分或完全拮抗乙酰胆碱、氯化钡引起的肠管兴奋或痉挛[1]。 2.对肠道推进运动的影响 华山姜煎液对小鼠灌胃,能使肠道推进运动加快[1]。 3.毒性反应 给小鼠灌胃,没有中毒症状和死亡;给大鼠灌胃,结果肝、’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,病理检查无特殊异常[1]。
- 参考文献: 药理 [1]郑兴中,等.福建中医药,1985,16(1):44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