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芪
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黄芪的概览:黄芪归属于补气药,功效为补气升阳,固表止汗,利水消肿,生津养血,行滞通痹,托毒排脓,敛疮生肌。
此外,您可以通过说明书进一步查看黄芪的药性特征、安全用法用量、注意事项、以及相似药材的辨析、相关分类归属等信息,从而帮助您更全面地认识、了解该药材。
说明书
【饮片名称】
-
黄芪《神农本草经》汉语拼音Huangqi拉丁名ASTRAGALI RADIX异名
【药材图片】
【来源】
【药性】
-
性味甘,微温。归经归肺、脾经。
【功效】
【临床应用】
-
1.气虚乏力,食少便溏,水肿尿少,中气下陷,久泻脱肛,便血崩漏
本品甘温,入脾经,为补益脾气之要药。治脾气虚弱,倦怠乏力,食少便溏者,可单用熬膏服,或与人参、白术等补气健脾药同用。因其善能升阳举陷,故尤长于治疗脾虚中气下陷的久泻脱肛,内脏下垂,常配伍人参、升麻、柴胡等补中益气、升阳举陷药,如补中益气汤(《脾胃论》)。本品既能补脾益气治本,又能利尿消肿治标,故亦为气虚水肿之要药。治脾虚水湿失运,浮肿尿少者,常与白术、茯苓等健脾利水药同用。本品还可补气以摄血,治脾虚不能统血所致的失血证,常与人参、白术等补气摄血药同用,如归脾汤(《济生方》)。
2.肺气虚弱,咳喘气短
本品入肺经,又能补益肺气,治肺气虚弱,咳嗽无力,气短喘促,咳痰清稀,声低懒言者,常配伍人参、紫菀、五味子等药,如补肺汤(《永类钤方》)。
3.表虚自汗
本品能补肺脾之气,益卫固表以止汗,治脾肺气虚所致卫气不固,表虚自汗者,常与牡蛎、麻黄根等收敛止汗药配伍,如牡蛎散(《和剂局方》)。若因卫气不固,表虚自汗而易感风邪者,又当配伍白术、防风等补气固表、祛风散邪药,如玉屏风散(《丹溪心法》)。本品也可用治阴虚盗汗,但须与生地黄、黄柏等滋阴降火药同用,如当归六黄汤(《兰室秘藏》)。
4.内热消渴
本品具有健脾益气、生津止渴之功,治气虚津亏,内热消渴,常与天花粉、葛根等生津止渴药同用,如玉液汤(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)。
5.血虚萎黄,气血两虚
本品具有养血之功,且通过补气又有助于生血,故也常用治血虚或气血两虚,面色萎黄,神倦脉虚,常与当归同用,如当归补血汤(《兰室秘藏》)。
6.气虚血滞,半身不遂,痹痛麻木
本品能补气以行血,补气以通痹。对于卒中后遗症、痹证,因气虚血滞,肌肤、筋脉失养,症见半身不遂或痹痛、肌肤麻木者,常用本品治疗。如治卒中后遗症,常配伍当归、川芎、地龙等活血通络药,如补阳还五汤(《医林改错》)。若气虚血滞不行的痹痛、肌肤麻木者,常配伍桂枝、芍药等,如黄芪桂枝五物汤(《金匮要略》)。此外,现代临床治疗气虚血滞的胸痹心痛,常用本品配伍红花、丹参、三七等活血止痛药。
7.气血亏虚,痈疽难溃,久溃不敛
本品以其补气养血之功,使正气旺盛,可收托毒排脓,生肌敛疮之效。治疮疡中期,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,疮形平塌,根盘散漫,难溃难腐者,常配伍人参、当归、升麻、白芷等补益气血、解毒排脓药,如托里透脓散(《医宗金鉴》)。治疮疡后期,因气血亏虚,脓水清稀,疮口难敛者,常与人参、当归、肉桂等补益气血、温通血脉药配伍,如十全大补汤(《和剂局方》)。
【用法用量】
-
药典用法用量9~30g。其他用法用量参考1.内服:煎汤,大剂量可用至30~60g;或入丸、散、膏剂。
2.可切片,合鸡、鸭、鸽子、猪蹄等食物炖服。
3.益气补中宜蜜炙用,其他方面多生用。
【注意事项】
【鉴别用药】
【化学成分】
【药理作用】
【附药】
【参考文献】
饮片名称
药材图片
来源
药性
功效
临床应用
用法用量
注意事项
鉴别用药
化学成分
药理作用
附药
参考文献

草、蜀脂、百本《名医别录》;




